蒙特梭利教育如何帮助孩子渡过幼小衔接?
近日,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的要求,印发了《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》,部署推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。
强调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要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,同时,也要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,围绕社会交往、自我调控、规则意识、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,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。
幼小衔接问题,近几年一直是家长们比较关注的。部分家长会疑惑,孩子现在在上蒙氏幼儿园,还需不需要上幼小衔接?
诚如教育部印发的《指导意见》中强调的,幼小衔接需围绕社会交往、自我调控、规则意识、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。
这恰恰是蒙氏幼儿园孩子们的强项。
蒙特梭利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,所帮助孩子发展出来的品质,能使孩子较好地适应小学环境。
孩子通过动手工作,发展独立、专注、书写、学习能力
蒙特梭利环境中的工作都有其特定目的,帮助孩子发展对应的能力。
独立,是孩子建立自尊与自信的前提。
蒙特梭利教育中的日常生活教育,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工作中,建立对于生活的真实的经验,学习必要的生活技巧。例如,穿衣、穿鞋、拉拉链、扫地、倒水等工作,既符合孩子的兴趣,又能从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。
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下,孩子可以学会自我照顾与照顾他人,具备独立的能力,并发展出自尊与自信。
手部力量和控制力,是书写能力发展的必备因素。
孩子在日常生活区工作,可以使手部动作和力量得到锻炼。例如,工作中需要的倒、舀、挤、拧、穿、折等动作,可以让孩子的手眼更协调。
对手部动作的控制力越高,将来书写就越容易上手。
蒙氏教育,为孩子的抽象理解能力奠定基础。
具象经验是抽象认知的基础,围绕具体事物开展的感官类工作,可以让孩子积累感官经验,形成对具象事物的认识,为抽象思维的发展。
自由与限制,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,发展自我调控能力
蒙特梭利环境强调自由与限制,给予孩子有限制的自由。
孩子熟知环境中的规则,遵守规则,并且蒙氏环境与教师处理问题的一致性,孩子可以预期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。
例如,椅子是用来坐的,不是用来踩的。如果环境中有孩子站到椅子上,教师就会重申椅子的用途,并给孩子作出示范。以帮助孩子遵守规则。
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,孩子享有自由,包括选择工作的自由,移动的自由,说话的自由,等等。
在这样具有一定的外部控制力的环境中,孩子更能建立自我调控能力。
混龄教育,有助于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
混龄教育是蒙氏的一大特征,3-6岁阶段的孩子按一定比例,在同一个教室中相处、工作。混龄教育可以为孩子营造一种小社会的氛围,身处其中的小孩子会自发地观察与学习大孩子的行为,向大孩子提问,而大孩子会进行耐心的讲解。
在这种交往氛围中,孩子可以学习如何去协调个人与他人及团体之间的关系。
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与交际能力。
相较于普通幼儿园的孩子,蒙氏园的孩子专注力、自我调控能力、社会交往能力、学习与理解能力等方面,发展得更好。
可以说,整个蒙氏教育,就是为孩子适应小学做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