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研究

热门新闻

无锡高质量发展亟需高等教育崛起

       经济决定今天,科技决定明天,教育决定后天。大学因城市而兴,城市因大学而名,无锡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无锡未来发展的后劲。放眼未来,要推动无锡的高质量发展,必须对无锡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认真谋划。
       无锡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。
       从20世纪初荣氏家族创办茂新面粉厂,无锡成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;到20世纪80年代开创蜚声中外的“苏南模式”,无锡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;再到2017年成为国内第14个入围“万亿俱乐部”的城市,历经一次次华丽转身与成功蜕变,无锡这个只有655万人口、4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市,以一种傲然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。
       但是,无锡也是一个有“心病”的城市。那就是无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,大学的规模、质量、结构、效益是一大短板。
  先是高校数和大学生数明显偏少。无锡现有普通高校13所,在校生超过12万人,另有高校分校3所,高校研究机构5个。这一数字在江苏13个地级市中排名偏后。苏州有高校21所,在校生21.9万人;青岛有普通高校29所,在校生36.5万人;宁波有普通高校15所,在校生15.5万人;大连有高校30所,在校生37万人;武汉市去年留下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高达30.1万人。
  其次,高层次顶尖人才相对匮乏。大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聚集的场所,对产业转型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。无锡高校中两院院士、国家杰青、长江学者、千人计划、万人计划入选者数量偏少,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”与“国家优秀青年基金”获得者13人,与苏州、宁波差距明显。
  再者,高校支撑无锡产业发展能力不足。目前,在锡高校国家级实验室、工程中心、研究基地等高层次科研平台偏少,高级别科研项目不多,科技创新能力偏弱,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较少。随着无锡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,迫切需要地方高等教育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  事实上,回眸历史,无锡不仅在经济上有高光时刻,在文化教育史上也曾谱写过绚丽的篇章。晋代画家顾恺之、元代画家倪瓒、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,让无锡享有书画之乡美誉;宋明时期的东林书院、民国时期的无锡国学专修馆,奠定了无锡的教育文化重镇地位。然而,现在无锡高等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掉队。
  经济决定今天,科技决定明天,教育决定后天。大学因城市而兴,城市因大学而名,全球各地有很多大学与城市互动的佳话。无锡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无锡未来发展的后劲。放眼未来,要推动无锡的高质量发展,必须对无锡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认真谋划。
  其一,加强顶层设计,统筹谋划无锡高等教育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,地方政府的支持、协调至关重要。无论是宁波、青岛,还是佛山、深圳,近年来均出台文件加快高等教育发展。无锡亟需加强顶层设计,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统筹协调解决高教发展问题。
  其二,加强分类指导,促进高校争创一流。要支持引导在锡高校各安其位、分类发展、争创一流。鉴于新建高校难度较大,应着重引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,吸引集聚一批“双一流”大学的研究生院、研发机构、二级机构落户无锡,同时外引内培,增强城市发展创新驱动力,超前谋划布局工业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、石墨烯等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。
  其三,吸引高端人才,构筑无锡人才高地。香港科技大学之所以能在短短20多年成为世界名校,关键的一点是全球延揽优秀的学者。无锡市要加快引进和集聚一批高端人才,支持高校面向海内外引进创新团队。
  其四,创新管理体制,深化政产学研合作。一方面无锡高等教育发展应融入开放理念,实现高校之间资源共享、共同发展;另一方面,政府部门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积极推进高校、行业、企业、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、技术攻关等领域协同合作。
  百舸争流,奋楫者先。当前,进一步解放思想,放眼国际,对标先进,推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,必将提升城市能级,助力无锡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标杆、示范和领跑者。
  (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、无锡太湖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)
  转载自《无锡日报》2018年7月23日A2版
2021/12/08 13:31:27 1300 次